
漫步在孙文西路步行街,岭南骑楼依旧火山策略,灯影摇曳中人声鼎沸——昔日的香山古城,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出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。

香山古城的骑楼五彩缤纷。 左志红 拍摄
作为中山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地,孙文西路步行街不仅是中山人民和海外华侨的乡愁记忆,更是展示香山文化的重要窗口。近年来,中山市将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作为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的标志性项目,以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——孙文西路为核心,打造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融的城市文旅新名片。今年以来,该街区已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,重现了二三十年来未有的繁荣景象。

香山古城焕新后成打卡胜地。 左志红 拍摄
攻坚破局:破解古城保护“老难题”
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并非一蹴而就。面对建筑老旧、消防薄弱、产权复杂、资金缺口等长期积累的难题,这一项目一度进展缓慢。自2023年12月起,中山市、镇两级主要领导靠前指挥,集中力量破题攻坚,一系列“硬招”陆续落地。
由于街区建筑密集、历史久远,既要保留风貌又要达标安全,消防审批难题成为项目推进的“卡脖子”环节。中山组织专业团队量身定制消防方案,历经四轮优化、三场专家论证,仅用两个月就明确了合规可行的技术路径,扫清了关键障碍。
中山市侨房私产比例高达76%、侨房继承复杂、部分产权人失联,面对此困境,项目团队探索出“公示+公告+公证”组合模式,多渠道寻找权利人,成功联系上10余位产权人;对确难联系的侨房,联合公安、社区等单位入户查找线索,推动73户顺利签约,为整体改造打下基础。

中山市文物保护建筑“思豪大酒店”。 左志红 拍摄
此外,为抢抓深中通道通车机遇,中山果断采用“审批与施工准备并行”策略,邀请国企率先进场,仅用一个月就实现项目实质性动工,展现出“香山速度”。
修旧如旧:再现百年街区“古韵味”
百年孙文西路的修缮火山策略,既有大手笔的“强筋健骨”,也有绣花般的“精雕细琢”。
项目建设团队在施工组织上大胆创新,打破“先地下、后地上”的常规顺序,率先启动东段立面与公共空间改造,快速建成香山剧场、中山百货等示范样板,赢得市民点赞。随后趁秋冬少雨季节,加快主街地下管网升级,实现施工效率最大化。

香山商会旧址。 左志红 拍摄
在公共空间重塑方面,项目组将烟墩山麓的破败停车场改造成层次丰富的开放式休憩区,两个月内完成空间打通、新建庆隆广场、增设休闲设施、融入文化元素,让古街更具人气与温度。
修复过程中,工匠们一丝不苟地参照历史影像资料,对思豪大酒店等6处重要建筑进行传统工艺修复,采用干冰清洗等现代技术复原细节。木质构件、老招牌、古井口等“记忆符号”被悉心保留,最大限度留住了城市的历史印记。
文旅融合:点燃古城复兴“烟火气”
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,活化是为了让文化融入生活。如今的孙文西路,既保留了“文化味”,又焕发出浓浓“烟火气”。

天花板重现百年历史“灯影花”。 左志红 拍摄
业态升级带来新活力,中山市充分利用75栋公有物业,预计新增经营面积近1400平方米。目前已有39栋确定入驻,涵盖中山文创非遗馆、特色茶楼、南洋风味餐厅、非遗工作室等多样化业态。街区骑楼经过照明提升,香山剧场、电信大楼、大庙下广场等9处节点完成灯光与全息投影创意设计。国庆期间,骑楼光影秀与古韵街景交织,为市民游客带来沉浸式夜游体验。

引进南洋风味餐厅南成行。 左志红 拍摄
春节、五一、端午、国庆等假期,这些新兴业态已展现出强劲消费带动效应。假期期间,孙文西路策划推出50余场主题活动,单日客流峰值突破20万人次,中秋国庆期间累计吸引客流130万人次,带动全市文旅消费超10亿元。4次内容获央视报道,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
孙中山先生当年开设的中西药局。 左志红 拍摄
从破解“老难题”到重塑“古韵味”,中山用实干与巧思,让香山古城真正“活”在了当下,是中山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中山也将继续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引领,推动古城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,让香山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丨左志红
【通讯员】钟轩
【实习生】吴婉茜
【本文责编】刘龙飞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李育蒙
【文字校对】杨明珠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刘树强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