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之前的文章《差点让秦国在战国前期消失的“四代乱政”是什么历史事件?》中,我提到秦国在秦厉共公去世后,经历了长达近六十年的“四代乱政”,致使国力大幅减弱。更为棘手的是,秦国的这一混乱正值魏国推行“李悝变法”的重要时期,魏国此时打算借助秦国内部的动荡局势百盛证券,彻底削弱并击败秦国。
如果魏国能够趁此机会一举摧毁秦国,那么魏国很有可能会实现统一天下的美梦。然而,历史告诉我们,魏国并未能有效利用这个“天赐良机”来完成对秦国的击垮,反而是经历了“四代乱政”的秦国最终在日后的战中实现了统一。那么,魏国为何没有抓住这个关键时刻来彻底打败秦国呢?接下来让我分享一些个人看法。
根据史书记载,利用秦国“四代乱政”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的魏国君主,正是魏国的第一代君主和唯一的雄主——魏文侯。由于魏文侯是魏国的开国之君,他在位期间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于解决“三家分晋”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(例如:领土的重新划分和资源的配置),并大力推动国家的变法,这种局势使得他错过了秦国最为混乱的“四代乱政”阶段。
展开剩余65%等到魏文侯终于准备好大举西征时,此时的秦国已经企稳,进入了相对平息的秦简公与秦后惠公的时期。因此百盛证券,尽管魏国在攻打秦国的过程中进展顺利,却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魏文侯意识到,吞并秦国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于是便任命了被称为“兵家亚圣”的吴起担任主将,全面负责对秦国的战争与兼并事务。
在魏文侯和吴起的共同领导下,魏国对秦国展开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兼并战役,逐步推进,收获颇丰,甚至连战略要地函谷关也被魏国成功占领。然而,魏国的胜利举动引起了东部诸侯的高度警惕,魏文侯不得不将部分力量调回,来应对来自东方的威胁。即便如此,魏国的战略重心仍旧坚定地向西,继续对秦国施压。
在周安王六年(公元前396年),魏文侯去世,他的继任者魏武侯开始调整战略重心,标志性的变化有两个:首先,在周安王十三年(公元前389年),吴起在“阴晋之战”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,但此战是秦国发动攻势而魏国处于防守,双方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;其次,在周安王十五年(公元前387年),吴起又出现在对齐国的战场上,参与其中。
然而在同样的年份,吴起因受到魏武侯的猜忌而不得不逃离魏国。吴起的离开使得魏国对秦国的攻势几乎完全停滞,魏武侯将魏国的外交政策转向东部争霸,而对西方的防守则成为了重中之重。令人遗憾的是,吴起逃离的那一年恰好是秦国“四代乱政”最为激烈的秦出公年,魏国完全错失了这一良机。
到了周安王十七年(公元前385年),秦献公在国内成功推翻了秦出公,标志着秦国的“四代乱政”宣告结束。随着这一混乱局面的结束,魏国也永远失去了彻底击垮秦国的历史机会。从那时起,当商鞅从魏国步入秦国的国门之时,魏国的衰亡钟声便已敲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